的确,唐代的服饰,除了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女装讲究政治等级和社会礼仪相结合,摒弃服装原有的实用、审美功能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装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

    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

    这种有些逆反味道的服装选择倾向,一方面是南北朝以来多种民族文化交融与流变,唐代社会明显保持了西北少数民族那带有尚武精神和崇尚人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唐代贵族女性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禁锢与束缚,回归女性本真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

    要知道自古以来,历代统治阶级皆是依据一套礼制来实行对社会的管理,装饰于人体表面的重要生活必需品服饰,就成为表示身分区别等级的标志。

    在唐朝,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孕育了唐人开明通达的观念,频繁的中外交流、胡汉融合拓展了女性的视野,因而使风气为之转变。

    贵族女性着装虽然仍有传统礼制的含义,但用以美化和装饰的目的却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前者。

    妇女服装并不完遵循制度,“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好所尚”,外在的着装成为女性追求自然天性的载体。

    而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大多承袭汉唐的服饰风格,历史悠久,具有高度的文化,服饰文化积累深厚,而且这些民族都居住在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沿途。

    像是甘肃的裕固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等都是很古老的民族。

    他们因受现代服饰潮流冲击较少,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衣冠服饰,这可是我们研究古代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汉唐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发展与展望。

    所以我们要加强服饰与生活、文化关系的关注。

    因为服饰是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反映,是整个社会风气以及意识的最直接的体现。

    今天的人们,每当提起唐朝服饰时,大唐盛世人们自由、自然、自信、开放、开明、豁达的外在表现,而唐朝服饰启示我们服饰是与生活、文化紧密相结合的。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

    而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除律令格式规定礼服之外的日常着装更是极富时代特色,引领女装潮流,出现了神秘高耸的帷帽、潇洒伶俐的胡服、轻巧坦露的薄纱衣裙等新奇大胆的装束。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为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创造了条件,女权意识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崛起: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唐初民间的人文、服饰、习俗。

    唐朝民风尚武,讲究文武合一,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平时骑马射猎,习武刺击都是非常普遍,这习武之风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这些家族人丁众多,实力雄厚,他们在张义潮起义和收复河西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第二嘛,便是佛门的僧徒。

    虽然说佛家讲究远离红尘不问世事,但是不代表佛家要求人们不要爱国。

    多元文化长期渗透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人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

    这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为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创造了条件,女权意识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