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梦文化,最早的起源应该是从原始先民的梦魂观念形成开始。
原始先民认为,梦是灵魂游离于肉体,不受肉身的束缚而暂时游荡在天地之间,并能够在人神两界自由往来而不受拘束的特殊能力。
先民甚至因此而认为,人们可以由梦探知过去和未来。
先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最早对梦有所记载的莫过于甲骨文中一段关于占梦的卜辞,而在《周礼》中又出现了最早的对于占梦设官制度的记载;在《尚书?泰誓中》所载的“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亦是最早关于占梦的历史记录。
在甲骨文中,梦字的创造方式也很有特点,古人以会意来体现这个字的内涵,一边是一张床,而人则夸张的只描绘出眼睛的特写:睫毛部垂下,表示人已经入睡,却又一手指目,表示仍有所见,这就形象的把梦的特征描绘了出来。
刘文英在《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认为,殷人以为鬼神能够通梦,天帝也能够通引入梦,梦境,梦景和梦像都皆是神意的体现。
《礼记-表辞》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可见对于一个笃信鬼神的民族而言,遇事必先卜的他们对于占梦的执着是不言而喻的。
《尚书-说命》中有一段关于占梦的记录“王占曰:求之梦父,甲寅允之来嬉;王占曰:求之梦父,其来嬉(《合》137反)。”
此则为一传说,是殷高宗武丁在梦中由天帝托予其辅弼良臣的故事,而这其中所称“梦父”则是由“师保”之称“保父”相同,也就与“亚父”类同。
《尚书-说命序》中也有相同记载:“高宗梦傅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传岩。”
《国语-楚语上》亦有关于武丁梦父传说的记载:“若武丁之神民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智之不疾也,由自谓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犹不敢专制,使以梦像旁求贤人。”
孟子也尝有云“传说举于版筑之间”,可见关于武丁以梦举贤的故事,从殷商以来就是被广泛传于后世文人之间的经典美谈,后来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将这个故事从新做了整理:“武丁夜梦得圣人,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官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见于武丁。
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先人关于梦的最早文化内涵,仍是以鬼神相关,并与国事政史相通,梦以分究好坏,预示未来之事,是人与鬼神相通连接的一种方式。
包括现在,在西南傈僳族中也仍保留有相似的远古梦文化传统,认为人在睡梦中,魂灵可以离体游离天地鬼神之间。
还有一个关于梦中举贤的典故,就是最着名的“文王梦熊而得周太公辅佐”的传说故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
《诗经》中亦有很多有关梦境描写的诗歌。
有些作品借由梦来表达对爱情的梦幻和渴望,有些作品借由歌词来记录梦像,也有作品从占梦的观念习俗中透露出了祖先的一些辛秘,更有作品以占梦的方式来讽谏当道。
如《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齐风-鸡鸣》中“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小雅?斯干》“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这段是关于占梦中,生男还是女的占梦词描写,体现了当时对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的渴望和赞颂。
原始先民认为,梦是灵魂游离于肉体,不受肉身的束缚而暂时游荡在天地之间,并能够在人神两界自由往来而不受拘束的特殊能力。
先民甚至因此而认为,人们可以由梦探知过去和未来。
先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最早对梦有所记载的莫过于甲骨文中一段关于占梦的卜辞,而在《周礼》中又出现了最早的对于占梦设官制度的记载;在《尚书?泰誓中》所载的“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亦是最早关于占梦的历史记录。
在甲骨文中,梦字的创造方式也很有特点,古人以会意来体现这个字的内涵,一边是一张床,而人则夸张的只描绘出眼睛的特写:睫毛部垂下,表示人已经入睡,却又一手指目,表示仍有所见,这就形象的把梦的特征描绘了出来。
刘文英在《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认为,殷人以为鬼神能够通梦,天帝也能够通引入梦,梦境,梦景和梦像都皆是神意的体现。
《礼记-表辞》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可见对于一个笃信鬼神的民族而言,遇事必先卜的他们对于占梦的执着是不言而喻的。
《尚书-说命》中有一段关于占梦的记录“王占曰:求之梦父,甲寅允之来嬉;王占曰:求之梦父,其来嬉(《合》137反)。”
此则为一传说,是殷高宗武丁在梦中由天帝托予其辅弼良臣的故事,而这其中所称“梦父”则是由“师保”之称“保父”相同,也就与“亚父”类同。
《尚书-说命序》中也有相同记载:“高宗梦傅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传岩。”
《国语-楚语上》亦有关于武丁梦父传说的记载:“若武丁之神民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智之不疾也,由自谓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犹不敢专制,使以梦像旁求贤人。”
孟子也尝有云“传说举于版筑之间”,可见关于武丁以梦举贤的故事,从殷商以来就是被广泛传于后世文人之间的经典美谈,后来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将这个故事从新做了整理:“武丁夜梦得圣人,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官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见于武丁。
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先人关于梦的最早文化内涵,仍是以鬼神相关,并与国事政史相通,梦以分究好坏,预示未来之事,是人与鬼神相通连接的一种方式。
包括现在,在西南傈僳族中也仍保留有相似的远古梦文化传统,认为人在睡梦中,魂灵可以离体游离天地鬼神之间。
还有一个关于梦中举贤的典故,就是最着名的“文王梦熊而得周太公辅佐”的传说故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
《诗经》中亦有很多有关梦境描写的诗歌。
有些作品借由梦来表达对爱情的梦幻和渴望,有些作品借由歌词来记录梦像,也有作品从占梦的观念习俗中透露出了祖先的一些辛秘,更有作品以占梦的方式来讽谏当道。
如《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齐风-鸡鸣》中“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小雅?斯干》“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这段是关于占梦中,生男还是女的占梦词描写,体现了当时对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的渴望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