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权知(2/3)
祁元询抬眼看去,原来是秦王世子祁元训带着他的弟弟祁元谏过来了。
一般来说,年长的皇子生下的皇孙排序自然更高,可是也不知是秦王家后宅太乱还是如何,秦王长子的排序都已经是皇第九孙了。
而秦王次子就更不用说,足足在皇孙中排到了第十七。
皇子排序和皇孙排序不高的,在这次的考校中,自然会在某些方面扣分的——除非提出的策论特别好,特别出彩。
大概是因为秦王家后宅实在不靠谱,秦王世子和秦王次子都是很早就被接来京师,在宫中长大成人的。
他们几个本就一起长大,又因为秦王世子年幼,一贯照顾他。
秦王世子祁元训笑眯眯地过来,神情很放松,祁元询一看就知道他没把考校放在心上。
不过看看秦王二伯的状态,祁元询也能理解。
秦王可是被光幕早早预言了死期的藩王,秦王世子继承王位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秦王一系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他们和别人比策论,言辞是否精妙的问题,而是秦王能不能活过宣武二十八年这个坎儿的问题!
若是最后大家的策论都做得差不多,秦王可能会凭借自己如今皇子中最长的优势得到一部分加分。
但是,如果秦王被册立为太子……宣武二十八年之后还要再重做一回立太子还是立太孙的选择题吗?
所以秦王系在这方面选择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
晋王世子同样是自幼被宣武帝养在宫中,他们这一批世子统一受到的教育偏向于为贤王,所以晋王世子同样佛系。
相比之下,同样被预言了死期的晋王,就很有上进心,颇有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心壮志。
祁元询看得出来,二堂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但是没有关系,不管他们怎么纠结,最后胜利者一定会是他。
不仅是因为有光幕加分,还因为,他已经参考前世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前世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放在古代,获取难度可能会很高。
能够参考的古代资料,在这个皇朝初立的时期,也并不充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祁元询记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赵宋之后,其发展却有了改变。
赵宋亡于金,只不过,康王赵构没能南渡建立南宋,以至于许多汉土为金人所据。
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赵构屈膝求和,金人很难完成实际上对广大汉土的稳固统治,以至于天下再度出现了诸侯林立的状况,即便是金人在北地占有一定优势,也没能完全统治中原大地。
赵宋之后,再一次大一统的王朝其名为夏。
一般来说,年长的皇子生下的皇孙排序自然更高,可是也不知是秦王家后宅太乱还是如何,秦王长子的排序都已经是皇第九孙了。
而秦王次子就更不用说,足足在皇孙中排到了第十七。
皇子排序和皇孙排序不高的,在这次的考校中,自然会在某些方面扣分的——除非提出的策论特别好,特别出彩。
大概是因为秦王家后宅实在不靠谱,秦王世子和秦王次子都是很早就被接来京师,在宫中长大成人的。
他们几个本就一起长大,又因为秦王世子年幼,一贯照顾他。
秦王世子祁元训笑眯眯地过来,神情很放松,祁元询一看就知道他没把考校放在心上。
不过看看秦王二伯的状态,祁元询也能理解。
秦王可是被光幕早早预言了死期的藩王,秦王世子继承王位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秦王一系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他们和别人比策论,言辞是否精妙的问题,而是秦王能不能活过宣武二十八年这个坎儿的问题!
若是最后大家的策论都做得差不多,秦王可能会凭借自己如今皇子中最长的优势得到一部分加分。
但是,如果秦王被册立为太子……宣武二十八年之后还要再重做一回立太子还是立太孙的选择题吗?
所以秦王系在这方面选择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
晋王世子同样是自幼被宣武帝养在宫中,他们这一批世子统一受到的教育偏向于为贤王,所以晋王世子同样佛系。
相比之下,同样被预言了死期的晋王,就很有上进心,颇有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心壮志。
祁元询看得出来,二堂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但是没有关系,不管他们怎么纠结,最后胜利者一定会是他。
不仅是因为有光幕加分,还因为,他已经参考前世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前世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放在古代,获取难度可能会很高。
能够参考的古代资料,在这个皇朝初立的时期,也并不充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祁元询记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赵宋之后,其发展却有了改变。
赵宋亡于金,只不过,康王赵构没能南渡建立南宋,以至于许多汉土为金人所据。
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赵构屈膝求和,金人很难完成实际上对广大汉土的稳固统治,以至于天下再度出现了诸侯林立的状况,即便是金人在北地占有一定优势,也没能完全统治中原大地。
赵宋之后,再一次大一统的王朝其名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