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乾清宫后,朱宸濠把跟严嵩在一起时,说的和听到的那些话语又回想了一遍。

    除了有关戏剧和剧场的话题,他还跟严嵩粗浅地谈了谈商税和市舶司的问题。

    而真正关乎大明财政命脉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却完全没有提及。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和严嵩之间只是随意交谈,一开始就没带有什么目的性。

    虽然没提,可朱宸濠却知道,如今的大明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帝国,只谈啥商税而忽略农民,那就真有点儿本末倒置了。

    明朝现在所实施的,是里甲正役、均徭和承袭于元朝的杂泛差役。

    可这些徭役赋税制度,到了朱宸濠所处的年代,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之所以会被破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

    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那无论是服役还是交税也都成了空谈。

    土地已大量集中在皇室宗亲,勋贵权宦和地主豪绅的手中,而这些人却还在想方设法隐瞒土地,以达到少缴税或不交税的目的。

    税田越来越少,朝廷的税收也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最后,甚至会达到入不敷出的地步。

    就像历史上的嘉靖三十年,当年光军费和赈灾的支出就高达白银1300万两,而本年的财政收入却只有900万两。

    就这一年的亏空就有400万两。

    嘉靖死后,大明的国库居然只剩下了区区130万两白银,可以说已到了即将破产的边缘。

    这也就难怪嘉靖帝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了。

    朱宸濠如今所面对的情况肯定要比嘉靖好许多。

    毕竟南方沿海地区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倭乱,而北方鞑靼也才刚被正德击败不久。

    现在的大明边境,除了西北的哈密外,基本上还算平静。

    再加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天灾,因此在国库开支上,朱宸濠的天命朝并不算太大。

    更何况他还靠着查抄“逆党”发了一笔横财,所以如今的国库很是充裕。

    不过现在有钱也只是在现在,若他不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也必然会走上嘉靖那条为钱发愁的老路。

    而且他还要在改进钢铁质量后大炼钢铁,等刘天和研发出燧发枪后,还将大量制造装备军队,再加上还要修建啥露天大剧院之类的,要用钱的地方也极多。

    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开源节流,多管齐下,以保障帝国能有足够充足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