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作为光场显示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将2d光场变换为4d光场的数学运算器,说是芯片,其实是一个由多个波导组成的,将光束转变成球面波前的光学部件。这个受限于现有的技术,想要大规模的量产,还得寻找契机。

        另一个是数据的处理,由于vr画面需要后期进行大量图形渲染,将真实拍摄和虚拟构造的d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工作量太大,您刚才看到的简单的鲸鱼腾飞画面,也是我们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处理完成的。”

        褚文胜将公司在光场技术上面临的最大困难说了出来。

        赵子明沉吟了下,既然成像端有困难,采集端应该也有困难。

        “采集端的困难在于摄制设备,又大又复杂,以ltro 公司的新一代光场相机为例,直径超过了一米,相机分有五层,携带很不方便,肩扛式设备还遥遥无期”

        果然,褚文胜继续说道,

        赵子明嗯了一下,

        “我们的摄制设备是什么?”

        “多相机阵列(ulti-ara arras),主要是通过相机在空间的排布来获得一系列的视觉差别,最早是斯坦福大学ar levo教授1996年提出的128 相机阵列方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it 64 相机阵列方案”

        褚文胜指着一面相机墙做介绍。

        赵子明一看,就觉得科技含量不高,没什么技术壁垒。

        “这种方案实行起来,硬件方面较容易实现,但在软件数据转换方面,则需要针对性的处理”

        褚文胜也知道其中的难度,简单说了一下。

        赵子明点了点头,整体参观完,对于魔力飞跃公司及相关的光场技术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受限于硬件,现在想要推出成熟的vr设备,并不现实,不过任何科技的发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很简陋,直到现在的小巧精美,头显也应该是这样。

        赵子明认为,对于虚拟世界来说,眼下还是以头显设备为主,d是头戴式显示设备(头显)的主流,但是头显毕竟麻烦,裸眼d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短期之内,d还是以头显为主。

        将来的头显应该有两种可能,要么变成今天的p,大路货,要么变成今天的手机,随身带。

        参观完后,赵子明回到办公室稍作休息,因为中午的日程是和魔力公司高层人员一起吃饭,褚文胜就先告辞,提前做准备。

        对于自己的优势,赵子明很清晰,“数据处理”,不管是采集还是成像,都离不开它。

        对于褚文胜他们来说,难度相当大的前期数据整合与后期的数据渲染,有了小讯的黑科技,赵子明能轻松突破。

        他的初步的打算是,接下来的三到六个月推出第一款头显设备,先打响名声,即使赔钱也要做。

        想要创造一个端到端的vr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褚文胜所说,vr的生态系统关键在于如何让vr场景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用户可以在vr场景中走动。

        至于其他的,如光场技术的摄像头阵列、专用的服务器和编辑工具、存储在云端的流信息以及客户购买的hr眼镜,都是为这个服务的。